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鲜明地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出发,强调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实践锻炼,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再次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治校水平,广大党员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的迫切需要。
创建学习型组织、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工程师,应该成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推动者和弘扬者,是学习型社会的探索者、倡导者和示范者。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仅是新时期高校加强党的建设的深层探索和有益尝试,更是促进高校科学发展和率先发展的助推机制,对于增强学校整体学习力,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促进高校科学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中,深刻认识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山西中医学院作为一所中医院校。中医药事业怎么发展,中医药教育怎么发展?必须成为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中医药事业大发展,教育要先行。如何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是在山西中医学院“十二五”期间用办学实践回答的一个命题。
(一)要瞄准国内外看发展
——经济全球化促进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中医药以独特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和接纳,部分国家把中医药纳入医保体系,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应当推广使用传统医药,从而给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药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中医药的理论思维和辨证论治方法的生命力进一步凸显出来,正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的重视和欢迎。
——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和高等中医药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和教育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和出台,为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按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办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要立足省情看发展
——“十二五”期间,山西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纲(征求意见稿)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仍进一步发展,努力使毛入学率达到45%,这表明山西将采取扩大规模来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
——结合山西需求,山西省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末,新增临床医学、中医药等高层次人才2.3万人,基层公共卫生人才1.3万人,数据显示我省医药人才仍有较大缺口。
——山西省发展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具有能源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等优势,潜力巨大。这为促进医药流通、医药工业、医药研发、综合服务、道地药材开发和中草药种植等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省委、省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着力解决制约全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把高校新校区建设作为重要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来抓。
(三)要结合学校实际看发展
——学校始终把发展摆在首位,近年来,较好地把握了发展机遇,通过实施“二次创业”、迎接教学评估、申报硕士点等,扩大了规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得到提升,办学特色逐步鲜明,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学校在长期艰苦奋斗的办学历史中,全校师生员工自力更生、实干兴校,完成了学校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情况下的跨越发展,形成了弥足珍贵的以“艰且益坚,持重笃行”校风为代表的精神财富,并内化为学校的办学品质。
——学校扎实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在教学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有力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今天人心思齐、人心思上、人心思进,共谋学校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最近我们积极争取入驻山西省高校园区,必将从根本上解决学院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此基础上实现学校的更好更快发展。
(三)面临的挑战
机遇就是挑战,机遇孕育着竞争,抓不住机遇,势必被动和落后。当前,要清晰地看到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加快的今天,各兄弟中医院校尤其是老牌中医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办学特色、教育质量和学校品牌上的竞争日益激烈,与兄弟院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学校倍感压力。
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学院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应对新形势新情况的挑战,都依然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并迫切需要改革的问题。
二、要以学习型党组织创建为契机,准确定位,乘势发展,办人民满意的中医药高等教育
学校必须要围绕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需求,实现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的跨越,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培养专业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山西省乃至全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根据各自历史传统、学科特色和资源条件,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和路径。在总体目标定位上“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在层次定位上“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在培养目标定位“培养专业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地方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唇齿相依、相互促进。学院也是如此,因此在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定位上要“立足山西、面向全国、服务基层”。要扎实推进“五大工程”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山西中医药高等教育。
(一)质量提升工程
毫不动摇地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质量意识,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一是要深化教学改革。以专业建设和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构建模块化知识体系,全面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强化教学工作。继续加大对教学的投入,大力实施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和教学名师建设计划,努力形成国家、省、学院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加强后期实践教学管理,促进教学与医疗、科研相结合。三是要实施创新教育。实施因材施教工程,办好各类特色班和实验班。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积极探索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划化培养相结合的途径,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二)人才兴校工程
以“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升水平、打造名师”为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建设创新团队为核心,以培养名师、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为重点,以完善机制建设为根本,着力加强人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大师资建设力度。实施“12225人才工程”,力争到2015年,培养和引进10名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和团队带头人,力争2名教师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汇聚200名省内一流的教授、专家、名医,选拔扶持200名中青年教师,使之成为教学、科研和医疗的骨干,5名教师入选“三晋学者”支持计划。二是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优秀人才培养工作,不断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三是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选拔任用、人才评价考核、教师设岗及聘任和薪酬分配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并完善“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岗位管理”的教师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
(三)科技创新工程
以建设山西省中医药科技产业转化重要基地为目标,紧贴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有选择性地围绕重点研究领域,提升水平、优化组合、扩大规模、突破重点,集中力量开展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山西特色的原创性研究成果。重点要加强创新平台的建设,瞄准国家和山西省对生物医药的战略需求,以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西)基地办公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为依托,建立一批有重要影响的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临床研究基地、工程中心,初步形成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积极开展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方剂配伍规律以及证候理论、药性理论等研究,把应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最新成果引入到中医药科研创新中。在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研究、优势病种疗效评价与推广研究等方面形成一批创新成果。
(四)学科优化工程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优势学科,鼓励交叉学科,扶持新兴学科,实现协调发展,重点建设基础较好的学科,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学科,形成以中医药为主体,管理、教育相结合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着力优化学科布局。立足学校实际,紧贴社会需求,重点扶持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4个省级扶持学科,整合资源,加强建设,使中医医史文献、针灸学尽快建成国家重点学科。围绕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学科,努力形成新优势。鼓励中医药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五)形象提升工程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发挥学科优势,立足校园,瞄准社会需求,加大对外交流和合作力度,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一是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以培养开放型、专业型、国际型人才为导向,继续保持和国家相关组织和院校的联系与合作。继续加强国际针灸培训班培训工作,形成山西国际针灸培训基地的品牌。二是要实施对外学术交流。设立专项基金,资助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对外交流合作,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积极承办全国性和国际学术会议,扩大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三是要扩大附属医院服务能力。大力扶持附属医院开展“三名”建设,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实施托管、扶持等途径,构建覆盖全省的中医医疗卫生体系。四是要开展大学文化建设。加强对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内涵建设,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实施精神文化建设、学术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等五大建设工程,对外展示良好形象。
(作者:陶功定 山西中医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