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求真潮首页 >> 求真论坛 >> 正文

赵瑞宝:感悟“赏识”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1日 来源:求真潮 作者:赵瑞宝

  在孩子大概俩岁的时候,一次逛书店,我偶尔发现了一本《赏识教育》,正好那时正烦恼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所以就买下了。结果看后对我触动很大,一口气连读了三遍,从此彻底改变了我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并四处向诸如我之类的“烦恼父母”推荐这本书。将近十年过去了,我看到了在赏识教育之下的好孩子,也不再为管教孩子而烦恼了。

  赏识教育的倡导者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周弘。他利用传统教育中赏识的巨大能量,把女儿周婷婷由一个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培养成为我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在这本书中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是:记得女儿七岁刚接触应用题时,有一次,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周弘老师满怀深情的对女儿说:“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第一次居然就做对了一道。”女儿这时露出了喜悦的表情,她还想进一步证明自己。就说:“爸爸,你小时侯会不会做?”爸爸说:“我肯定不会做像你这个年龄,这么难的应用题,爸爸连碰都不敢碰。”女儿顿时信心倍增,仿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自由的翱翔在数学知识的天空里,仅用三年时间学完了小学六年的课程。读到这里不由得使我想到,换了其他家长‘十道题只做对一道时’可能两记耳光早就过去了。错一道应用题还情有可原,错九道那就不可饶恕。而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孩子哭大人叫,什么也干不下去,更无从谈孩子会喜欢数学,成绩优异,对数学不反感就已经不错了。 

  “赏识”---多么温暖的字眼。它不是虚情假意的作秀,不是居高临下的宠幸,不是不讲原则包办代替的溺爱,它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关爱与殷殷期待。它并不深奥,它也许就是一句你很聪明,也许就是摸摸孩子的头、牵牵学生的手、把没有自信的学生推到赛道的起跑线上,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都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乃至改变孩子的一生。

  庄稼种不好,农民会怪自己不会种,孩子教不好,父母是否想到过是自己方法不对呢?当然,赏识孩子是赏识孩子的优点、闪光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姑息孩子的缺点和弱点。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

  “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这一理论的产生对我的冲击也很大。孩子都是好孩子,孩子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家长培养孩子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方式上,使得孩子在接受家长的教育时出现了抵触心理,也使得孩子和家长的沟通上出现了极大的困难。 所以家长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够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渴望得到什么,这样孩子才能够相信家长说的话,才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自己的想法告诉我们。尤其在孩子内心世界一片漆黑的时候,做家长的要给孩子的心灵点上一盏灯,一盏充满理解,安慰,鼓励的希望之灯!

  好孩子是信出来的,敬出来的,夸出来的。我们要欣赏孩子,赞美孩子,呵护孩子的尊严,无论是孩子的优点,还是缺点,我们都要像花苞一样的尊重。

  赏识教育不是方法,而是对生命的态度。态度就是最好的方法,为了我们的孩子美好的人生让我们改变态度,改变命运,等待奇迹出现。

  同孩子的教育一样,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员,我们对待学生也是一样的。因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活动,自己又读了一本《赏识你的学生》,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中大部分故事描写了或身体缺陷,或智力障碍,或自暴自弃,或行为顽劣等一度跌入人生低谷的孩子,在老师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帮助下,重拾信心,克服困难,改正错误,最后终于走向成功的动人情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精神上的馈赠,更主要的是那种心灵上的震撼,道出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心声,不仅会改变许多教师的教育理念,甚至会影响千千万万孩子的一生,我认为非常值得教育战线的老师们去读、去品,去学。

  如果我们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时,就会惊喜地发现他们原来是如此精彩:赞赏与肯定给了原本可爱的孩子以自尊和自信,也使自己快乐起来。陶行知“四块糖”的批评艺术正是利用了善于及时发现有错学生的闪光点,并不惜用赞赏的语言和奖赏的办法,巧用四块糖就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责的心理,追求向上的力量,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美的东西赞美越多越美”,陶行知深谙赞赏的力量,“挖出”学生真善美的闪光点并加以赞赏,使学生不但没有形成逆反心理,而且不用一句批评的话语,就起到了比批评更好的效果。

   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去努力适应自己的学生。只有教师熟悉、适应学生、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由此才能去改变学生,使师生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面对现实,坦然地面对班内各类学生,才能自信地工作,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其实任何人都需要赏识,赏识会使人奋发向上,对自己更有信心。“赏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比如对待老公,我也能试着观其优点、肯定长处,他呢,也用不着总听我的挑刺、极力反驳,弄得双方情绪低落。现在,我们把以前用来争辩的时间和精力改为缓和的沟通和灵感的碰撞,富有建设性、良性循环的生活现象开始了,我相信我的生活会越来越充实、幸福。期盼。现在家庭和谐,每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也一天一天的进步,天天都很快乐。

  真诚希望每位父母,每位教师都能善用“赏识”悉心呵护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家庭。

  (作者:赵瑞宝,基础部总支副书记)

最新内容